上圖圖說:來自海南島的中國新住民楊宗炎,曾經做生意遭遇大起大落,但仍靠著自身努力在寶島商界立足。(張允中拍攝)
撰文、攝影/張允中
照片提供/楊宗炎
來自中國海南島的新住民楊宗炎,有段曲折的家世背景,他的岳父呂春成先生是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皇軍從台灣徵調的台籍日本兵,具有醫療專長的呂老先生當年被指派到海南島的日本佔領區負責醫務工作,最後幸運地在戰爭落幕後全身而退。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呂老先生並未返回台灣,反而因故留在海南島娶妻生子、落地生根,之後隨著國共戰爭爆發、海峽兩岸分治半世紀,就此離開故鄉50多年,直到2000年垂垂老矣時,才決定返回久違的寶島落葉歸根。
呂老先生返台時,身為女婿的楊宗炎也跟著來到他不曾踏足的台灣,他回憶當時一家人離開海南島時,經濟情況可說是阮囊羞澀,而岳父在返台不久後便住進醫院,數月後與世長辭,楊宗炎身為一家之主,得要想辦法在這個陌生的社會自己想辦法、找出路,僅能租下月租三千元的車庫先求安頓一家老小。
生命力總是在艱困時益發彰顯,楊宗炎為求生存,天天翻報紙求職欄找工作,然而許多職缺條件往往要求自備機車,翻翻口袋連部中古車也買不起,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到住家附近鐵工廠工作,老闆答應月薪一萬八千元。
扣掉房租(其實是車庫啊)以及每天的柴米油鹽後,楊宗炎夫妻其實所剩無幾,他立刻感受到在台灣必須要有機車代步才能獲得薪資較高的工作,因此每個月硬是想方設法存下兩千元,一年多後攢下一萬五千元,充作頭期款買了部五萬塊的新車,這個決定讓他馬上找到一份薪資三萬多元的工作。
在台灣社會裡,楊宗炎是個從事基層工作以求養家糊口的勞動階層,然而憶及昔日在家鄉海南島,他是村子中極少數擁有大學學歷的高材生,1985年畢業後被分發到中學教書,雖然工作穩定有保障,但少時熟讀《三國演義》的他血液中隱隱有股打天下的氣概,跑去澄邁縣街上租了間店面,做起發電機維修買賣生意。
雖然移居台灣近二十年,楊宗炎對故鄉海南島的感情依舊深厚,積極參與台北市海南同鄉會。(楊宗炎提供)
當時整個海南島發展還在起步階段,硬體方面仍落後,楊宗炎靠著口才爭取客戶,從發電廠等單位取回故障發電機,憑著專業技術悉心修繕,提供「舊換新」迅速服務,當時他的作法獨樹一格,不但提升效率更讓金流暢通,沒多久就打響知名度站穩腳跟,口袋也有了深度。楊宗炎飲水思源的性格重視根本,事業有成後不忘提攜後進,至今海南島當地仍有不少電機業者就是當時同村的本家兄弟,他們一路跟著楊宗炎學習出師,乃至成家立業。
不安於現狀的個性,促使楊宗炎持續思索突破之道,有了機電修繕買賣領域的經驗、資金及人脈,恰巧搭上發展契機,他在1987年選擇投入水力發電,幾年時間內便從鄉村教師搖身變為產業經營者,一路上他見了不少世面,像是《三國演義》一方諸侯般打天下,不過縱令兵強馬壯、身手過人,遇上大自然威力也得低頭 -- 海南島本身是座年均降雨量上千毫米的熱帶島嶼,但就在1987-1989這三年間遇上少見的大旱,承包水電站自然英雄無用武之地,使他慘賠不少錢。後續幾年他也曾轉換方向投入礦山開發,卻還是投資失利,就這麼過了好多年人生低潮。
由於岳父決定返回臺灣,楊宗炎一家也跟著來到這塊陌生島嶼,雖然跟故鄉同樣是海島,但他形容其實那時的生活已像是被逼到懸崖邊上、幾乎退無可退,所幸白手起家的他不怕吃苦、不挑工作,來臺初期從月薪一萬八幹起,後續除了機車又貸款買了部小貨車,準備投入冷氣裝修生意,下班開車出門找機會時,他就想像自己是《三國演義》裡騎著駿馬日行三百里的武將,奮力在沙場上建立功績。
事實上楊宗炎選擇轉業做冷氣裝修是一步猶如諸葛亮空城計般的險棋,因為他僅看過一本入門書,絲毫不具安裝冷氣的實務經驗,他每天開著貨車四處投石問路,跑了一個多月沒有店家願意提供機會,心涼了一大半,不過洗頭都洗一半了總不能輕易停手,畢竟已經貸款買車買工具。終於最後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楊宗炎清楚記得,土城區金城路上某家新開業的賣場給了他第一筆訂單,就此開啟了他在臺灣的商業旅程,至於先前四處開車屢屢碰壁的經驗,他當作是幫助自己熟悉大臺北地區的大街小巷,一點兒也不吃虧。
經過一段時間實戰後,楊宗炎邊看書邊裝冷氣,倒也沒出差錯,就這麼和幾家賣場固定配合著,不過他不安於現狀的個性又來了,日子越穩定,他心裡越發覺得不能繼續困守在這行業中,必須有所因應,否則早晚走進死胡同。精打細算琢磨後,楊宗炎再次搬出三國故事裡的謀略智慧 -- 不打資源有限的城池,轉之以結盟姿態圖取更大疆土,他找上搬家公司合作,當搬家公司接到業主委託搬遷住處時,就是楊宗炎前去做生意的機會,他會抓住業主汰舊換新的心態詢問:「冷氣有沒有要補冷媒?」「舊冷氣要不要淘汰?」就這樣一戶一戶累積口碑與人脈,沒多久後他的經營地盤已是原來的數倍。
2017年楊宗炎跟隨台北市海南同鄉會前往香港參與「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楊宗炎提供)
闖蕩江湖多年,楊宗炎明白工作、行業總有侷限,看準時機行事總是不可或缺;有了先前與搬家公司合作的利基,手握方向盤的他如同悍馬奔騰,駕著貨車四處尋找機會,曾經做過中古電器買賣、二手彈簧床墊銷售、庫存布料管理……最後走進經營迄今的窗簾事業,多年來的血淚說不完、道不盡矣。楊宗炎馳騁沙場眼光精準且膽大心細,出手便知是行家,事實上這也是他辛勤累積與臨機應變所得。
正式決定投入窗簾這行後,楊宗炎在泰山區的街上租了間店面,只稍作整理就開張營業,根本稱不上是裝潢,甚至對街就有三家連鎖經營的同行業者,一家比一家更講究設計裝潢,房東當時還笑他說:「老楊,我不信你能撐過三個月。」就這麼捱著,起頭三個月真是一樁生意都做不成,不過楊宗炎仍發揮堅毅性格尋求改變契機,主動和附近傢俱賣場洽談轉介生意,正直、誠懇、敢拚的特質勝過一切,因著傢俱業者順勢介紹顧客訂製窗簾,慢慢的狀態隨之好轉,訂單一張一張上門,客源逐漸穩定,一步一腳印打穩了行業根基。
楊宗炎經營店面迄已十餘年,對街的三家同行業者早已不在,然而他內部陳設依舊故我維持「原始狀態」-- 反正他的門市顧客佔比極少,主要客源仍是仰賴賣場介紹,直接到宅施工,而且他認為店面內部空間單純會讓上門客人沒有距離感,不會感到開銷壓力,這是他獨特的「楊氏經營理念」,從無到有已讓楊宗炎賺進不只一棟房子。
回首來時路,從車庫到門市、從租屋到置產,昔日雖曾經跌過跤,但楊宗炎總勇於調整步伐與方向,18年前從海南島「跳」來臺灣寶島、踏上老丈人出身所在,一路披荊斬棘闖蕩江湖,在一方天地裡經營奮鬥不已的精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