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彭政添
照片提供/楊萬利
「1960年代緬甸軍政府上台後,實施一連串經濟改革,光是『大票變』(類似舊台幣變新台幣的「四萬換一塊」)阿芬就遇到三次,小時候雖然還不會用錢,但有印象『大票變』之後舊錢就不能用了,婚後又變過兩次……這一番經濟變革造成民生動盪,搞死了很多人,但對於做小生意的阿芬來說,只要手藝還在,錢是可以變出來的,在那個動亂的時代,阿芬用雙手撐起全家。」 -- 出自《Mingalar par 緬甸街》創刊號第07頁
來台灣24年的緬甸華僑阿芬(劉翠芬),在華新街巷弄內販賣平民美食「破酥包」維生,多年來阿芬靠著雙手捏出幾百萬顆包子,辛苦拉拔兒女長大成人,阿芬前半生的故事,被記錄在中文與緬甸文併呈的刊物《Mingalar par 緬甸街》創刊號中。
這天我與《Mingalar par 緬甸街》編輯團隊約在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碰面,當我踏進店裡時,她們正認真地學習緬甸文。《Mingalar par 緬甸街》團隊裡的楊萬利是阿芬的女兒,她在10歲那年跟著家人來到台灣,其實對於小時候在緬甸生活的記憶已經相當模糊了,直到接觸了燦爛時光才重拾家鄉文化。現在萬利與幾位年輕人組成的《Mingalar par 緬甸街》團隊,除了出版紙本刊物外,三不五時也帶著書店的客人在華新街緬甸社區作導覽。
《Mingalar par 緬甸街》團隊認真的向緬文老師高美菁(中)學習緬甸文,過程中有說有笑,美菁老師同時也是此份刊物的翻譯。(彭政添拍攝)
萬利說:「我已經住在這裡24年,但發現一般民眾對於緬甸街的認識,只有很多緬甸人、很多美食、小吃等,但這條華新街不只有美食而已,如果你深入瞭解,會發現這裡是生命的寶藏 -- 像我爸爸那一代很多長輩,當年歷經緬甸排華風波而來到台灣,來到這裡後一切白手起家,經過多年辛苦生活後,用他們的青春去成就他們的小孩,慢慢讓華新街這邊凝聚成一個具有共同記憶的聚落。」
曾經,萬利帶著一個同學來認識華新街,由於這裡住了許多緬甸華僑,她的朋友就開玩笑問:「那你們什麼時候要反攻大陸?」萬利聽了哭笑不得,「很多人以為這裡的緬甸華僑是當年小說《異域》的泰緬孤軍,但其實住在這裡的緬甸人都是因為排華才來到這裡的,我覺得朋友開的玩笑一點都不好笑,如果你真的去深入瞭解,不管他們是不是那群孤軍,你都不會忍心開這樣的玩笑。」她說。
由於有這段來自同學的誤解,加上看著年事漸長的父親、母親,萬利便思考著,是不是可以用她的身分為這社區做點什麼?
身為緬甸華僑第二代的楊萬利,從小在華新街長大,近幾年開始想為土生土長的緬甸社區做點事情。(楊萬利提供)
由於許多緬甸華僑來自雲南,因此華新街上也有不少雲南料理店。(彭政添拍攝)
無論是因為外在的刺激或是內在的省思,都一點一滴促成《Mingalar par 緬甸街》這項計畫出現,一方面記錄著緬甸街發生的大小事,也分享著那些長輩們來台灣的生命故事;另一方面也幫助台灣人認識這條街除了美食以外的東西,創造不一樣的意義和價值。
除了這份刊物外,團隊也經營「Mingalar par緬甸街」這個臉書粉絲專頁,即時分享緬甸街上的大小事,和他們的心情點滴。萬利透露,其實經營這個粉專在是在籌備刊物前就想要做的事情,源自一碗「緬甸魚湯麵」的故事。
萬利有時會在網路上用Google搜尋「華新街美食」,單純只是好奇一般台灣部落客是怎麼介紹這裡的食物?但有時她看到文章,覺得明明某間店值得介紹的食物是A,但部落客偏偏寫了B、C、D其他很多東西,就是沒介紹到A。「這倒還不打緊,但有次看到一位部落客寫:『我點了一碗魚湯麵,但裡面一點魚肉都沒有,那為什麼要叫魚湯麵?然後湯麵的湯濃濃稠稠的,好像有點不正常…』,其實魚湯麵之所以沒有魚肉,是因為魚肉已經煮碎融化在湯裡面,才讓湯變的非常濃稠。」
萬利感慨的說:「魚湯麵在緬甸,大概像是蚵仔麵線之於台灣,是國民小吃的地位,在街邊很容易吃到,同時也是華新街裡面最具有代表性的緬甸食物,但是,沒有人站出來好好跟台灣民眾講這些事。」於是,她決定要專門為這些東西開一個臉書粉專, 所以即使沒有《Mingalar par 緬甸街》這份刊物,他們仍想要好好經營這個粉專。
緬甸國民美食魚湯麵,將魚肉燉煮熬爛直到融化在湯裡,味道非常濃郁,在華新街處處都可吃到。(彭政添拍攝)
《Mingalar par 緬甸街》於今年四月正式出版創刊號,本期封面故事是「包著青春的破酥包」,也就是萬利母親阿芬的生命故事,萬利希望透過自己家人拋磚引玉,讓華新街上的緬甸僑民願意開始分享自己的故事。
本期「特別專題」收錄緬甸四大族群的新年節慶,向大家介紹緬甸不同族群的新年文化;「華新街大小事」單元中,紀錄了南投靜樂禪林尊者托缽的現場及24小時接力的祈福法會,充滿濃厚宗教氛圍;「緬甸日記」中,萬利分享來台24年後首度回到緬甸的見聞,包括一顆懸崖上的大金石,一解「石頭快要落地了!」的疑惑。
《Mingalar par 緬甸街》雜誌的封面和封底,封面(右)是裝滿包子的蒸籠,封底(左)則是包子被編輯團隊吃光了,兩邊形成有趣的對比。(彭政添拍攝)
從《Mingalar par 緬甸街》提案到正式出刊,前後花掉半年時間,這當中並不是一帆風順,萬利說,出刊過程所有事情對她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因為過去完全沒有相關經驗,尤其是寫計畫書,她笑說:「那個計畫書快把我逼瘋了,然後逼瘋後還是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所以一剛開始是萬利把想法跟另外一個團隊成員蔡雅婷說,然後再由雅婷將它寫下來。
另外排版部分也是一大困難,由於這份刊物不只寫中文,也要將中文翻譯成緬甸文,而中文翻譯成緬甸文後佔掉非常多字數和篇幅,而且緬文的斷句如果斷錯就會看不懂,所以排版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也因為字數變多而讓頁數超出原本的構想,又增加更多印刷成本。
編輯團隊在《Mingalar par 緬甸街》臉書粉專分享出刊心情:「四月中旬刊物出版前是我們的產前陣痛期,寫文章的得刪字數、畫插圖的三不五時要加班、負責排版的則要面對天書般的緬甸文。」(照片取自《Mingalar par 緬甸街》臉書粉專)
刊物裡的中文(左)翻譯成緬文(右)之後,字數量約增加三倍,使團隊在排版上花了許多時間,也使刊物超過原先預定的頁數。(彭政添拍攝)
「要做一些別人無法理解、認同的事情,有時候覺得很無力、很失落,好在有團隊彼此合作支持,還有華新街上大爹大媽的鼓勵。」《Mingalar par 緬甸街》團員在粉專上分享道。
出刊後,刊物放在華新街的一些商店供大家自由取閱,但一開始沒有店家知道她們要幹嘛,只知道要做採訪,直到刊物有大致雛形後,團隊拿去給店家看,並詢問他們可不可以放在店裡供大家取閱?其實店家們還蠻樂意的,有一位緬甸阿姨很開心的說要寄回緬甸給她的姊妹們看,也有一位雜貨店老闆樂見其成、開心的跟她們說:「祝妳們成功喔!」甚至這位老闆在《Mingalar par 緬甸街》出刊後,強調他不想把這份刊物隨便送出,只願意讓真正想看的人拿,可見他對於《Mingalar par 緬甸街》的珍惜與重視。
萬利說自己在做這份刊物時也獲益良多,且因為這項計畫更瞭解自己的家人和所居住的社區,像是每天都碰面、熟到不能再熟的家人,在萬利與家人聊天講古時,有時會發現自己過往在書籍中或講座中聽見的緬甸風土民情,其實小時候在故鄉也曾經歷過,常讓她忍不住驚訝大喊:「原來就是這個!原來就是它!」這種預期之外的驚喜感,讓她深深沉溺其中。
與社區居民的互動亦然,一開始有些叔叔阿姨只會跟萬利互相打招呼,到後來只要社區有舉辦相關活動,叔叔阿姨們就會很熱情地找她們去拍照,萬利發現自己因為這個計畫而更靠近在社區裡面生活的人了,也更認識華新街豐富多元的面貌。
《Mingalar par 緬甸街》雜誌出刊後,放在許多華新街的商店內供大家取閱。(彭政添拍攝)
訪問完畢後筆者實地走訪華新街,看到許多寫著緬甸文的招牌,心中好奇著「這些店是從何時豎立起來的?」走進一家緬甸小吃,點了一碗魚湯麵,吃了第一口,是我未曾嘗過的味道,有一位阿姨熱情的跟我說,「這個魚湯麵就像你們的陽春麵一樣,我們常常吃,每天早上都吃這個當早餐。」
店內許多人講緬文互相交談,我就像身處異地的異鄉人,一個字也聽不懂,店裡顧客自在的來來去去,聊了聊又離開,好像彼此都互相認識;店外的人則悠閒的圍成一桌,點了杯奶茶開始聊起往昔舊事,這在匆忙的台北顯得異常特別,我喜歡這裡給我的感覺 -- 坐落於台北的小緬甸。
許多人在店家外圍成一桌,享受與朋友相聚的悠閒午後,成了台北街上特別的風景。(彭政添拍攝)
《Mingalar par 緬甸街》粉絲專頁:Mingalar par 緬甸街
《Mingalar par 緬甸街》這份刊物以季刊方式發行,會與華新街商家合作,在合作店家可以免費供大家取閱,以下是緬甸街可取得的商家: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235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一段135巷一號
▼勢角行背包客棧|235新北市中和區仁愛街23-3號
▼新北市中和區忠孝里辦公處|235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73號
▼阿芬雲南破酥包|235新北市中和區忠孝街1巷13號
▼金菩提小吃店|華新街菜市場內
▼阿美家鄉口味|235新北市中和興南路二段79巷
▼異鄉小吃|235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42號
▼金龍小吃店|235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40號
▼新月亮泰緬小吃|235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63號
▼佛法之光會|235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192巷30號
▼靜樂禪林|544南投縣國姓鄉長福村長雙巷29號